
8月25日上午,天陰欲雨,綿陽市梓潼縣鴻鋒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希文登上樓頂查看太陽能發電站的電表,喜上眉梢,“雖然這十天里多數都是陰天,但還是產生了179度電。”他說,已經有兩家企業參觀過后,打算請他們幫助建設發電站。
按照2013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可按照發電量進行電價補貼,每度補貼0.42元。受政策推動,近一年來,綿陽一口氣新增了三座分布式光伏發電站,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對此萌生興趣。
正是看好這一市場前景,趙希文還成立專門的設計安裝公司。不過,一段時間運行下來,趙希文發現,與他的公司接觸的,絕大多數是商戶或企業,個人用戶寥寥無幾。
自建太陽能發電站門檻不高回報不小
自2014年8月建成綿陽首個分布式太陽能發電站后,江油人王愛軍沒少接待來參觀的客人。久而久之他發現一個問題:參觀時大家都說好,回去也要整一個,但真正動手的卻很少。
在他看來,自建太陽能發電站門檻并不高。他去年在自己經營的電器商場樓頂安裝了一座3千瓦的發電站,總成本不超過5萬元。主要包括三部分:太陽能光伏板,用于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逆變器等組件,將產生的直流電變成交流電;支撐發電板的鋼架。“今年價格更低,裝機5千瓦也只需要這個價錢。”
在建設這個太陽能發電站前,他的商場每個月僅電費就需要1400元;而發電站建成后,每個月大約能發電800度左右,可以節約一半的費用。
在解決自家商店供電的同時,王愛軍還有更大的“野心”:通過安裝專用的雙向電表,用不完的電可自動并網,按脫硫煤電上網價0.4552元/度賣給國家,加上每度電0.42元的發電補貼,賣電收入可達到0.87元/度,“以后擴建這個電站,還能賣電賺錢。”
場地局限和回報周期攔住“民用”腳步
同樣看好分布式太陽能發電站的前景,梓潼人趙希文比王愛軍走得更遠:2015年初,他到沿海考察一番后回來,不僅在自己的公司總部頂樓建了一座5千瓦的太陽能發電站,還成立了一家公司,專門為客戶設計和安裝太陽能發電站。
電站剛建好不到兩周,就已接待了近10批參觀者,其中兩家企業馬上明確表達了訂購意向。分析市場,趙希文認為,分布式太陽能發電站目前的客戶,主要在企業而不是個人。
首先是場地問題,城市居民的居住空間有限,通常只能在樓頂或外墻安裝,導致發電功率不高,回報吸引力不高;此外,居民用電價格比商用電低,而且用電量也不大,缺少自己發電的現實動力。
促使趙希文去考察太陽能發電的動力,就是他的公司所經營的酒店,每月僅電費就高達6萬元。目前他正計劃在酒店頂樓安裝一座30千瓦的太陽能發電站。“這樣每年至少可以發電4.5萬度,按照0.85元每度的商用電價格,一年可以節約近4萬元電費。”再加上每度0.42元的補貼,“一年總共能節省近6萬元。”趙希文說。
創新能否引發“井噴”期待政策扶持
同樣是發電站,也有一些區別:王愛軍的太陽能光伏板是以45度傾斜擺放,而趙希文則是在樓頂先建一層鋼架,再在上面平鋪太陽能光伏板。
趙希文說,前者的好處是相同面積下,可以多擺放20%-30%的太陽能光伏板,發電效率更高。”而后者則可以起到樓頂“隔熱層”的效果,節約隔熱和防漏的費用。
趙希文的樓頂面積約為850平方米,大概每5年做一次防漏處理,每次需花費3萬元;另一方面,根據專家測算,夏天時頂樓溫度較高,使用空調要比其余樓層多費電20%-30%,而通過在樓頂平鋪一層太陽能光伏板,大概每五年每平方米可節約100元,而太陽能光伏板的使用壽命長達40年。
在趙希文看來,這樣的創新能夠在不少企業或寫字樓中推廣。“已有的樓房頂部都可以進行改造,在發電自用、多余電量出售之外,還能節約一筆維護費用,大概3-5年就可以收回成本。”他希望政府能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扶持措施,“這一行業即將進入井噴期。”
轉載聲明:本文由太陽能支架廠家-三維鋼構整理發布
轉載請注明來源:http://m.oawz.cn/xinwendongtai/xingyexinwen/158.html